大概从 2023 年开始,我就没在写博客了,很多时候我甚至都忘了自己还有个博客。
这些日子里总感觉缺少了对自身的审视和复盘,我想是时候对这三年的发展做一个回顾了。
我在 2022 年 2 月末经过我老师介绍来了沾化给当地城投公司的一个外包的外包(这里没打错字,确实是外包的外包)负责当地的数据中心运维,那个外包公司的沾化分公司总经理是我一个师兄。
我在这正式成了一个“机房管理员”,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主要是应急和值班的性质,就和看大门的保安一样,并没有什么日常工作要做,所以说相当的清闲。我有独立的办公室,也没有人管我,后面经各个领导照顾还有了宿舍和食堂,我几乎可以把我的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成长、如何创业,而不用为生计发愁,我得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我来了半年多些的时候经当地大数据局的领导介绍认识了当地红十字会的会长,会长之前是政府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分管大数据局,而大数据局又分管城投公司,城投公司下面是负责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紫光集团,紫光集团下面就是我所在的那个外包公司,所以说我当时所在的公司相较于地方城投来说,就是“外包的外包”了。
大概在 22 年 10 月的时候,我和当时做 LitePress 的小伙伴们帮红会开发的会员系统上线了,不客气的说,做的相当好,当地红会也基于这套系统发展了三千多个会员。
后面经红会会长从中撮合,我从外包公司跳槽到了当地城投,相当于乙方跳甲方的甲方了,具体的工作内容没有变,还是“机房管理员”,但是待遇涨了一点,国企也相对稳定一点。
这次跳槽还发生了比较有意思的小插曲,因为当时大数据局的领导比较着急把我弄过去,所以说在那个外包公司的合同还有两个多月才到期的时候就先一步把城投这边的手续都走完了,那段时间我在两个公司受雇干着同一份活,领着两份薪水^_^。当时我和我在外包公司的直属领导开玩笑说:以后咱们各论各的,你是我领导,我是你甲方~
会员系统的开发也是初步为我在政务软件领域打开知名度了。后经各个领导转介绍,那段时间我做了好多系统,有给当地博物馆做的活动预约小程序、给审批局做的审批流程查询系统、给财政局做的预算评审系统、给共青团做的活动报名小程序等……但是这些项目都没什么钱,价格普遍在 1~3 万左右。
真正赚到钱的还是和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的合作,当然我和他们相识也是因为“机房管理员”这个工作所提供的平台,但也离不开我在各个项目中对个人和团队能力的展现——比市面上的软件外包公司技术更好,产品更精美,用户体验更好。同时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学习到了大公司是如何运作项目的,内部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以及整个智慧城市架构是怎样的……
和新华三的合作已经是这三年过半的时候的事情了,我们合作了某县的数字门户小程序以及某县当地的数据中心运维(这里插播一下,额外承包的那份机房运维工作我外包给了老朋友们可能很熟悉的“耗子”同志)。这些项目都有比较丰厚的利润,为我提供了创业期的原始资本金。
原本 24 年亚冬会的数据中台和赛事大屏也计划包给我的,但是不清楚最后怎么搞的,中标的是钉钉公司。他们自己做了,没有新华三什么事情也自然没我什么事情,这实在是很可惜,我是很想参与这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的,哪怕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行。
就软件外包这条业务线来说,其实是很不可靠的,只能作为创业期补充资本金的一种临时手段,重点还是产品线的建设。
我现在基本形成了三条发展线的布局:
- “机房管理员”的工作:在几乎不占用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提供基础生活保障
- 外包业务线:提供创业的原始资本金
- 红十字会信息化产品:重点发展的产品线,即便不能盈利但只要亏损在可控范围就会义无反顾的持续投入,目的是用于突破自身能力、认知、平台的边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说回红十字会的信息化产品。其实最开始之所以决定在这个方向重点投入,其中 70% 的原因是因为沾化红会会长显露出的个人品质很吸引我,如果要用语言形容的话就是:目标坚定、屡败屡战、思路活跃、对新事物接纳能力强。剩下 30% 的原因是红十字会这个单位其实是很穷的,几乎没有什么公司会在只有很少钱的情况下去给他们做信息化,所以说他们的信息化水平非常的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也很原始。也许大公司很讨厌这种客户,但我不一样,我是一个想要机会大于想要钱的人,这样的环境刚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不怕被大公司挤兑的市场。而且当产品开发的足够好,应用的足够好之后也可以借助体制的力量得到快速的普及推广(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客单价低,但是数量叠起来之后也是一笔可观的业务收入。
回想当时刚推广的时候可谓是困难重重,23 年年初阳信县红会看了我们给沾化做的系统非常感兴趣,通过阳信县大数据局那条线找了过来,但当时我还不清楚红十字会的财务情况,直接报了二十来万,吓得他们没了下文……那时候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拜托我老师找了阳信县的一个副县长出来,那是我第一次跟副县级领导吃饭,那一顿饭说错了很多话也做错了很多事,不过好在涨了经验,领导场面上满口答应帮忙说话,离了场面就不回微信了>_>
也正是这次经历,才让我知道原来红十字会这种单位在体制内属于小透明单位,是非常穷的,不要说二十万了,对于区县级来讲,一万块钱都难拿出来。
那段时间为了争取上级领导视察,区红会的会长几乎借着每次上级领导来沾化调研的机会把领导往展厅拉,而我们就一遍又一遍的布置展厅,可是每次领导都因为各种事情最终没来,然后刚布置的展厅就又得关上了。
当时会长甚至和区里人大常委会的一个副主任一起带着我去北京找红总会对接推介,但是找错部门了,碰了一鼻子灰……那个人大副主任之前是政府办主任,往上数也是我的老领导,这二人在我来沾化两个月后就纷纷调走了,所以说我并没有在“机房管理员”这条业务线上有机会跟他们直接接触(其实就算不调走,我也几乎不可能以“网管”的身份跟他们接触上,因为光单位层级就差了四层,更甭提分管层级了,我是不可能跨这么多级去汇报工作的),都是通过红会这个项目间接接触的,可谓是相见恨晚,因为我来的时候不光对信息化上心的领导们调走了,连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上亿债券也花完了,我没赶上好时候……在北京那几天我们一起吃住,聊了非常多关于事业和理想的话题,他们说我是沾化的扫地僧>_>。
就这样吃了几次憋之后才终于给市领导汇报上……之后的事情就是经过数次版本迭代和汇报后,才最终开始全市推广。
在全市推广前,差不多 23 年年底的时候,有一次区委巡检,区委书记、专职副书记来听红十字会关于信息化这块的工作汇报,我当时没寻思还有我什么事情(因为我当时主要关注向上级推介的事情),所以连头也没洗就在外面围观,谁知道会长到最后突然指着我说就是他负责落实推进的……然后我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非常尴尬的跟书记对上眼了,书记询问了一些项目推进情况最后离开时握了手,这是我是第一次和这个级别的领导握手,说实话当时有点激动。这个书记在半年后调任到我威海老家当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了,当时陪同调研的专职副书记现在是沾化的区长。
从 22 年 10 月会员系统上线到如今的 25 年 11 月 3 日,这三年的时间,红十字会产品线从一个会员系统发展到覆盖红十字会所有业务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呈现形式上有网站、公众号网页、业务数据看板、甚至还有 AI 智能体。系统打通了地方红会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以及地方红会和红总会之间的部分数据。项目命名为“红易通”,目前整个滨州市本级以及下面所有 7 个区县都使用这套系统,山东省红十字会在今年也多次联系滨州市红会在各种内部会议上做经验分享,并表示想在省级应用。
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红会这个项目现在其实是到了瓶颈期了。
只摆成绩很容易让人忽视真正的危机——建起来但用不起来。
用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
- 信息化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红十字会人手不足
- 我们在产品培训的时候没有注意和应用场景结合
- 我个人对如何在全市范围具体推进某项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对于第一类问题:“信息化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红十字会人手不足”。
信息化在长期来看自然是管理规范化并提升了整个组织的效率,但短期看:原本工作人员只需要在 Excel 里面随便写写记一下台账就好了,现在有了信息化系统,他只能按照系统规定的格式来录入数据,这其中数据整理的工作就是额外多出来的,这时候工作人员就没有动力去使用系统,因为这给他们找麻烦了。
从市银监局对网站的使用情况来看,他们之所以信息更新及时,主要是因为监管到位,而监管到位的前提也得是有人监管才行,而红十字会根本就没什么人……市一级连上领导就十个人,区县更是只有五个左右,去掉一个正会长,两个副会长,还剩下俩干活的,这俩干活的里面再去掉一个办公室主任,也就是说大头兵就一个人……这导致在区县一级领导就得自己去干活了,要不然根本干不完,同时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导致每个人每天都有好多种类型的事情要处理,不像银监局这种人手充足的单位,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红十字会这边是每个人身兼数职。在这种工作条件下,除非是那种领导盯着问的事情,否则几乎肯定是过一会就忘脑后了。监管不到位叠加工作人员本身工作就又忙又杂,在这种情况下想把系统用起来难如登天,只有那些几乎不需要人工管理,群众自己操作的功能部分是可以用起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把破局的希望寄托在 AI 上,我期望 AI 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帮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处理日常的工作,让信息化从以增加基层工作人员负担为代价来换取整个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进化到既帮基层减负又让整个组织的管理更科学高效。
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的成果是通过 AI 智能体将捐款信息公示进行了全流程 AI 化,可以实现的效果就是只需要把杂乱无章的原始捐款台账发给 AI,AI 会自动将其整理为符合系统规范的格式并导入系统,随后由系统自动进行公示。当然这说的是线下捐款的场景,通过我们的系统进行线上捐款的话直接就实时公示,不会有手工台账。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发掘更多的可以被 AI 化的场景,除了帮工作人员操作信息化系统外,最好还能通过对话的方式直接调取数据并根据提供的模板生成数据报表,这样就能帮工作人员应付日常中很大一部分数据填报场景了。另外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让 AI 来负责监管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数据更新的频率及质量,并定期给领导发送情况总结,当然这一点很难实现,倒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设计考评指标。
对于第二类问题:“我们在产品培训的时候没有注意和应用场景结合”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和脑瘫一样,我们对每个区县部署系统后的培训都是讲一遍系统有哪些功能就完了,然后指望大家自己灵活应用,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再跟进处理,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让系统闲置。
一方面是红十字会的领导普遍年龄都比较大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很忙,谁有闲工夫研究怎么用呢?
所以说后面要改,就得遵循结合业务场景打造典型案例的模式,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将系统功能拆分后和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先挑一两个试点区县重点跟进应用情况,再将这些案例通过市级会议分享、公众号文章分享的方式让各个红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到,最好是至少 95% 以上跟他们业务契合,看了就会、拿来就用,不用再花时间动脑研究。就比如刚提到我们把捐款公示应用场景 AI 化了,那一个应用案例就是“如何高效公示捐款信息”,包含两大块,线上的实时公示,线下的通过 AI 快速导入。这样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工作提供便利并且和应用场景贴合的案例,只要宣传得当,相信会受到欢迎。
对于第三类问题:“我个人对如何在全市范围具体推进某项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老实说,这第三大问题其实不是我的问题。因为严格来说,我们只是软件供应商,属于乙方,如何组织本系统内各级单位把系统用起来应该是上级单位指定一个人来负责,而不是我负责。但是现实情况就是红十字会本来就缺人,更别说是懂怎么组织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人了,可以说至少在省一级是没有的。
如果是在单位上班,我大可以直接说这超出我的工作范围了,老实说这样讲真的很省心也很舒心。但是现在我如果敢这么说的话,就等于说是这个事情整个瞎了,所以说我无路可退。
市级领导能提供的帮助就是不断的在全市会议上强调要重视信息化、要做信息化,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出具体落地的方案,当然现在建设工作已经结束了,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起来,就像刚刚在第二类问题中提到的就是我下一步打算推进的方案。
推进过程中如何给领导有效汇报和请示,如何协调好各方,都是我面临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传统项目中,甲方通常只有一个对接人,我只需要和那个对接人对接就好了,很多时候那个对接人就是单位一把手,那事情更简单了。但现在我要游走于市级领导、市级科室负责人、各个区县领导、区县基层工作人员等多方中间从中协调,这个难度相较于传统的项目推进大了几个量级。更重要的是我手中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我不能决定他们的人事任免和财政拨款,甚至于根据中央规定,连协调市里对区县考核排名都做不到,所以只能是以服务好他们、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工作为出发点做工作的协调推进,只能说难度很大,毕竟信息化的本质其实是工作流程再造,必然是要有强约束力才能推进得动的,现在是缺少强约束力的情况下,我试图通过 AI 化的方式来取巧。
不管怎么说,如果系统用不起来,如果上级领导仅仅是抱着“建奇观”的心态来推动这个项目,那我认为整个事情都将是极其失败并且注定没有前途的,所以说,“如何用起来”已经是一个摆在我面前的必答题了。
虽然问题很难解决,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来如此。现在我所能调度的资源量级已经远远的超过五年前刚开始做 wp-china-yes 那个项目的时候了,可以说已经不是一个维度了,我还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呢,从资金到团队到人脉几乎什么都不缺,唯一的掣肘只有自身能力还不够、经验还不够,以及还不够勤勉认真。
在 2025 年年初的时候,那个我一直跟着他干了两年多的红十字会会长调去区委党校当校长了,职级升到了四级调研员,老实说我很不想他离开红会,他走那天我俩通了两个多小时电话,我真可谓是声泪俱下……那段时间整个人都非常郁闷,毕竟当时我以为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不过他去了党校之后把党校的信息化也给我做了,原本联通都设计好方案了,然后被校长全否了,让联通来找我重新做方案后包到联通的总包里>_<。那边因为正在建设新校区,所以预算比较充足,到我这各项加起来有三十来万。同时区红会新来的会长也给我批了一笔预算用于迭代红易通 4.0 版……这些事情叠加起来,导致我的郁闷很快烟消云散了……不光是因为多了项目和钱,也在于我突然意识到领导的轮岗和调任并不是领导离开我了,而是我的关系网开枝散叶了,那我应该高兴才对呀。
而且党校那边省委党校刚好已经投入上千万建成了一套一体化云平台,正在发愁怎么有效应用,他们面临的情况和红会这边是一样的,基层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几乎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完全没有什么自驱力。这次党校的项目就相当于跳过建设阶段,直接跳到了研究怎么用起来的阶段,我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一个省级信息化项目是如何规划并在全省最终落地的(当然也可能落地不了),我所做的方案规划也不包括基本系统的重复开发,而是直接基于省里这套系统以及新校区的智能网联硬件搞中台和 AI 智能体,如果能在党校探索出如何“用起来”的解决之道那自然也可以复用到红会,两个事最终还是一个事。
再来说一下团队的发展。
从 2020 年开始做 WP-China-Yes,我的老搭档李钰林一直陪我到现在,他还把他之前一个同事介绍给我,那是一个很棒的设计师,如果你在微信搜索“滨州市红十字会”公众号,并点击里面的“数字红会”菜单,就能看到我们的作品了,那里面所有的 UI 和图标都是她设计的,我对她非常的满意,包括政府单位的领导们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毕竟领导们看不懂代码怎么写的,但一定看得懂界面好不好看,精不精美。她叫“黄晓琴”,是我碰到的最好的设计师。在 23 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以前参加网络比赛的时候认识的济南一所学校的叫“董嘉龙”的人来沾化和我一起发展,我们当年是对手,他当时拿了全省第一,我连名次都没拿到。他是一个很机灵的人,很有头脑,虽然和我一样比较懒,也是一个很不错的 VUE 前端开发,现在红会那个项目的管理后台就是他写的,与此同时他也有项目管理协调的能力,现在外包项目我都是直接扔给他负责组织开发推进了,给我减轻了很大的压力。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后端,因为我自己是搞后端的,所以说这些年一直很忽视认识后端开发方面的人才,除了这位叫李田林的后端开发外,就只认识“耗子”了,但“耗子”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我们很难在一起共事,像李田林这样又懂 WordPress 开发又懂 GoLang 还有大型项目开发经验的后端实在是难找,这其中最难凑齐的品质是懂 WordPress 开发,毕竟这套框架老实说太小众了,我当时为了蹭各种插件快速开发所以选用 WordPress 框架其实属于是前期便利但给后期埋雷的操作,好在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才帮我把这个雷炸的时间往后延迟了一下,只要挨到资金充足,那大不了整个系统重构。李田林对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体现在架构设计、日志管理、报警机制等方面,让整个程序变得更稳定更可预测,不再是莫名其妙的就不工作了。
以上是项目的核心团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非常好的人属于外包性质,比如非常好的原画师,帮我为沾化区红十字会设计了红娃 IP 形象,这绝对是目前整个中国红十字会系统里面最棒的一套 IP 形象;还有动画师,为红娃设计了一套动画动作;还有耗子,此时此刻正在开发红十字会的 AI 智能体,以及还有其他好多人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会一起创造一个很好的产品,我希望这个产品不光看起来很好,最重要的是能被工作人员用起来,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只要能实现这些目标,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今年我已经 25 了,还有三个月就要过 26 岁的生日了,老实说有点焦虑,焦虑来源于一个稳定可持续的产品线还没建立起来但岁数却先涨起来了,我之前一直说 30 岁之前想财富自由,再过三个月,我就只剩下四年的时间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这三年我接触了哲学,其中最受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我这不是为了政治正确才这样说,实在是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我认为最科学的,它不像唯心论、形而上学这样将事物发展诉诸于玄学,也不像机械唯物论这样片面,而是一套很全面的描述事物本质、事物变化及演进规律的方法,结合毛主席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在一起读受益匪浅。
我有一段时间也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反正最后都会死。但是醒过闷来的时候还是发现其实是没得选,至少要精彩的过完一生吧?如果不努力的往前走,那将会面临很悲惨的事情,往小的说,父母病了我却拿不出钱;将来谈对象了却连礼物都送不起;想去哪玩了,掏掏兜里一个子儿没有……往大了说,看到那些贫困地区挨饿的人,看到医院里因为没钱治病绝望的人,看到那些只因为生错了地方就被剥夺受教育权而一辈子定格的孩子,但凡是一个人也会想帮一把,但帮一把的前提是自己得有能力。所以说无论从小的还是从大的来讲,我都必须只能前进,即为了不让自己变得悲惨,也为了能拉别人一把。
更深层次的讲,遵循人性固有的好奇心,谁不想知道宇宙的终极本质是什么?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些问题如果我有能力的话,哪怕只参与突破一点点也是极大的收获。我甚至觉得,如果能知道整个宇宙以及所有的一切的本质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之后马上死掉也是可以的。
如果我一事无成的话,即便通过游戏甚至毒品等手段强行获取多巴胺,但这一生也终究过的不精彩,浪费了一次宝贵的体验生命、探索未知的机会。
我好怀念 18 岁的时候,那时无论犯了什么错都可以说:“没关系,我还这么小”……
现在只能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