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这三年来的经历

大概从 2023 年开始,我就没在写博客了,很多时候我甚至都忘了自己还有个博客。

这些日子里总感觉缺少了对自身的审视和复盘,我想是时候对这三年的发展做一个回顾了。

我在 2022 年 2 月末经过我老师介绍来了沾化给当地城投公司的一个外包的外包(这里没打错字,确实是外包的外包)负责当地的数据中心运维,那个外包公司的沾化分公司总经理是我一个师兄。

我在这正式成了一个“机房管理员”,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主要是应急和值班的性质,就和看大门的保安一样,并没有什么日常工作要做,所以说相当的清闲。我有独立的办公室,也没有人管我,后面经各个领导照顾还有了宿舍和食堂,我几乎可以把我的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成长、如何创业,而不用为生计发愁,我得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我来了半年多些的时候经当地大数据局的领导介绍认识了当地红十字会的会长,会长之前是政府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分管大数据局,而大数据局又分管城投公司,城投公司下面是负责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紫光集团,紫光集团下面就是我所在的那个外包公司,所以说我当时所在的公司相较于地方城投来说,就是“外包的外包”了。

大概在 22 年 10 月的时候,我和当时做 LitePress 的小伙伴们帮红会开发的会员系统上线了,不客气的说,做的相当好,当地红会也基于这套系统发展了三千多个会员。

后面经红会会长从中撮合,我从外包公司跳槽到了当地城投,相当于乙方跳甲方的甲方了,具体的工作内容没有变,还是“机房管理员”,但是待遇涨了一点,国企也相对稳定一点。

这次跳槽还发生了比较有意思的小插曲,因为当时大数据局的领导比较着急把我弄过去,所以说在那个外包公司的合同还有两个多月才到期的时候就先一步把城投这边的手续都走完了,那段时间我在两个公司受雇干着同一份活,领着两份薪水^_^。当时我和我在外包公司的直属领导开玩笑说:以后咱们各论各的,你是我领导,我是你甲方~

会员系统的开发也是初步为我在政务软件领域打开知名度了。后经各个领导转介绍,那段时间我做了好多系统,有给当地博物馆做的活动预约小程序、给审批局做的审批流程查询系统、给财政局做的预算评审系统、给共青团做的活动报名小程序等……但是这些项目都没什么钱,价格普遍在 1~3 万左右。

真正赚到钱的还是和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的合作,当然我和他们相识也是因为“机房管理员”这个工作所提供的平台,但也离不开我在各个项目中对个人和团队能力的展现——比市面上的软件外包公司技术更好,产品更精美,用户体验更好。同时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学习到了大公司是如何运作项目的,内部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以及整个智慧城市架构是怎样的……

和新华三的合作已经是这三年过半的时候的事情了,我们合作了某县的数字门户小程序以及某县当地的数据中心运维(这里插播一下,额外承包的那份机房运维工作我外包给了老朋友们可能很熟悉的“耗子”同志)。这些项目都有比较丰厚的利润,为我提供了创业期的原始资本金。

原本 24 年亚冬会的数据中台和赛事大屏也计划包给我的,但是不清楚最后怎么搞的,中标的是钉钉公司。他们自己做了,没有新华三什么事情也自然没我什么事情,这实在是很可惜,我是很想参与这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的,哪怕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行。

就软件外包这条业务线来说,其实是很不可靠的,只能作为创业期补充资本金的一种临时手段,重点还是产品线的建设。

我现在基本形成了三条发展线的布局:

  1. “机房管理员”的工作:在几乎不占用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提供基础生活保障
  2. 外包业务线:提供创业的原始资本金
  3. 红十字会信息化产品:重点发展的产品线,即便不能盈利但只要亏损在可控范围就会义无反顾的持续投入,目的是用于突破自身能力、认知、平台的边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说回红十字会的信息化产品。其实最开始之所以决定在这个方向重点投入,其中 70% 的原因是因为沾化红会会长显露出的个人品质很吸引我,如果要用语言形容的话就是:目标坚定、屡败屡战、思路活跃、对新事物接纳能力强。剩下 30% 的原因是红十字会这个单位其实是很穷的,几乎没有什么公司会在只有很少钱的情况下去给他们做信息化,所以说他们的信息化水平非常的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也很原始。也许大公司很讨厌这种客户,但我不一样,我是一个想要机会大于想要钱的人,这样的环境刚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不怕被大公司挤兑的市场。而且当产品开发的足够好,应用的足够好之后也可以借助体制的力量得到快速的普及推广(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客单价低,但是数量叠起来之后也是一笔可观的业务收入。

回想当时刚推广的时候可谓是困难重重,23 年年初阳信县红会看了我们给沾化做的系统非常感兴趣,通过阳信县大数据局那条线找了过来,但当时我还不清楚红十字会的财务情况,直接报了二十来万,吓得他们没了下文……那时候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拜托我老师找了阳信县的一个副县长出来,那是我第一次跟副县级领导吃饭,那一顿饭说错了很多话也做错了很多事,不过好在涨了经验,领导场面上满口答应帮忙说话,离了场面就不回微信了>_>

也正是这次经历,才让我知道原来红十字会这种单位在体制内属于小透明单位,是非常穷的,不要说二十万了,对于区县级来讲,一万块钱都难拿出来。

那段时间为了争取上级领导视察,区红会的会长几乎借着每次上级领导来沾化调研的机会把领导往展厅拉,而我们就一遍又一遍的布置展厅,可是每次领导都因为各种事情最终没来,然后刚布置的展厅就又得关上了。

当时会长甚至和区里人大常委会的一个副主任一起带着我去北京找红总会对接推介,但是找错部门了,碰了一鼻子灰……那个人大副主任之前是政府办主任,往上数也是我的老领导,这二人在我来沾化两个月后就纷纷调走了,所以说我并没有在“机房管理员”这条业务线上有机会跟他们直接接触(其实就算不调走,我也几乎不可能以“网管”的身份跟他们接触上,因为光单位层级就差了四层,更甭提分管层级了,我是不可能跨这么多级去汇报工作的),都是通过红会这个项目间接接触的,可谓是相见恨晚,因为我来的时候不光对信息化上心的领导们调走了,连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上亿债券也花完了,我没赶上好时候……在北京那几天我们一起吃住,聊了非常多关于事业和理想的话题,他们说我是沾化的扫地僧>_>。

就这样吃了几次憋之后才终于给市领导汇报上……之后的事情就是经过数次版本迭代和汇报后,才最终开始全市推广。

在全市推广前,差不多 23 年年底的时候,有一次区委巡检,区委书记、专职副书记来听红十字会关于信息化这块的工作汇报,我当时没寻思还有我什么事情(因为我当时主要关注向上级推介的事情),所以连头也没洗就在外面围观,谁知道会长到最后突然指着我说就是他负责落实推进的……然后我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非常尴尬的跟书记对上眼了,书记询问了一些项目推进情况最后离开时握了手,这是我是第一次和这个级别的领导握手,说实话当时有点激动。这个书记在半年后调任到我威海老家当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了,当时陪同调研的专职副书记现在是沾化的区长。

从 22 年 10 月会员系统上线到如今的 25 年 11 月 3 日,这三年的时间,红十字会产品线从一个会员系统发展到覆盖红十字会所有业务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呈现形式上有网站、公众号网页、业务数据看板、甚至还有 AI 智能体。系统打通了地方红会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以及地方红会和红总会之间的部分数据。项目命名为“红易通”,目前整个滨州市本级以及下面所有 7 个区县都使用这套系统,山东省红十字会在今年也多次联系滨州市红会在各种内部会议上做经验分享,并表示想在省级应用。

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红会这个项目现在其实是到了瓶颈期了。

只摆成绩很容易让人忽视真正的危机——建起来但用不起来。

用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

  1. 信息化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红十字会人手不足
  2. 我们在产品培训的时候没有注意和应用场景结合
  3. 我个人对如何在全市范围具体推进某项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对于第一类问题:“信息化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红十字会人手不足”。

信息化在长期来看自然是管理规范化并提升了整个组织的效率,但短期看:原本工作人员只需要在 Excel 里面随便写写记一下台账就好了,现在有了信息化系统,他只能按照系统规定的格式来录入数据,这其中数据整理的工作就是额外多出来的,这时候工作人员就没有动力去使用系统,因为这给他们找麻烦了。

从市银监局对网站的使用情况来看,他们之所以信息更新及时,主要是因为监管到位,而监管到位的前提也得是有人监管才行,而红十字会根本就没什么人……市一级连上领导就十个人,区县更是只有五个左右,去掉一个正会长,两个副会长,还剩下俩干活的,这俩干活的里面再去掉一个办公室主任,也就是说大头兵就一个人……这导致在区县一级领导就得自己去干活了,要不然根本干不完,同时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导致每个人每天都有好多种类型的事情要处理,不像银监局这种人手充足的单位,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红十字会这边是每个人身兼数职。在这种工作条件下,除非是那种领导盯着问的事情,否则几乎肯定是过一会就忘脑后了。监管不到位叠加工作人员本身工作就又忙又杂,在这种情况下想把系统用起来难如登天,只有那些几乎不需要人工管理,群众自己操作的功能部分是可以用起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把破局的希望寄托在 AI 上,我期望 AI 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帮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处理日常的工作,让信息化从以增加基层工作人员负担为代价来换取整个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进化到既帮基层减负又让整个组织的管理更科学高效。

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的成果是通过 AI 智能体将捐款信息公示进行了全流程 AI 化,可以实现的效果就是只需要把杂乱无章的原始捐款台账发给 AI,AI 会自动将其整理为符合系统规范的格式并导入系统,随后由系统自动进行公示。当然这说的是线下捐款的场景,通过我们的系统进行线上捐款的话直接就实时公示,不会有手工台账。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发掘更多的可以被 AI 化的场景,除了帮工作人员操作信息化系统外,最好还能通过对话的方式直接调取数据并根据提供的模板生成数据报表,这样就能帮工作人员应付日常中很大一部分数据填报场景了。另外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让 AI 来负责监管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数据更新的频率及质量,并定期给领导发送情况总结,当然这一点很难实现,倒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设计考评指标。

对于第二类问题:“我们在产品培训的时候没有注意和应用场景结合”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和脑瘫一样,我们对每个区县部署系统后的培训都是讲一遍系统有哪些功能就完了,然后指望大家自己灵活应用,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再跟进处理,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让系统闲置。

一方面是红十字会的领导普遍年龄都比较大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很忙,谁有闲工夫研究怎么用呢?

所以说后面要改,就得遵循结合业务场景打造典型案例的模式,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将系统功能拆分后和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先挑一两个试点区县重点跟进应用情况,再将这些案例通过市级会议分享、公众号文章分享的方式让各个红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到,最好是至少 95% 以上跟他们业务契合,看了就会、拿来就用,不用再花时间动脑研究。就比如刚提到我们把捐款公示应用场景 AI 化了,那一个应用案例就是“如何高效公示捐款信息”,包含两大块,线上的实时公示,线下的通过 AI 快速导入。这样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工作提供便利并且和应用场景贴合的案例,只要宣传得当,相信会受到欢迎。

对于第三类问题:“我个人对如何在全市范围具体推进某项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老实说,这第三大问题其实不是我的问题。因为严格来说,我们只是软件供应商,属于乙方,如何组织本系统内各级单位把系统用起来应该是上级单位指定一个人来负责,而不是我负责。但是现实情况就是红十字会本来就缺人,更别说是懂怎么组织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人了,可以说至少在省一级是没有的。

如果是在单位上班,我大可以直接说这超出我的工作范围了,老实说这样讲真的很省心也很舒心。但是现在我如果敢这么说的话,就等于说是这个事情整个瞎了,所以说我无路可退。

市级领导能提供的帮助就是不断的在全市会议上强调要重视信息化、要做信息化,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出具体落地的方案,当然现在建设工作已经结束了,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起来,就像刚刚在第二类问题中提到的就是我下一步打算推进的方案。

推进过程中如何给领导有效汇报和请示,如何协调好各方,都是我面临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传统项目中,甲方通常只有一个对接人,我只需要和那个对接人对接就好了,很多时候那个对接人就是单位一把手,那事情更简单了。但现在我要游走于市级领导、市级科室负责人、各个区县领导、区县基层工作人员等多方中间从中协调,这个难度相较于传统的项目推进大了几个量级。更重要的是我手中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我不能决定他们的人事任免和财政拨款,甚至于根据中央规定,连协调市里对区县考核排名都做不到,所以只能是以服务好他们、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工作为出发点做工作的协调推进,只能说难度很大,毕竟信息化的本质其实是工作流程再造,必然是要有强约束力才能推进得动的,现在是缺少强约束力的情况下,我试图通过 AI 化的方式来取巧。

不管怎么说,如果系统用不起来,如果上级领导仅仅是抱着“建奇观”的心态来推动这个项目,那我认为整个事情都将是极其失败并且注定没有前途的,所以说,“如何用起来”已经是一个摆在我面前的必答题了。

虽然问题很难解决,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来如此。现在我所能调度的资源量级已经远远的超过五年前刚开始做 wp-china-yes 那个项目的时候了,可以说已经不是一个维度了,我还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呢,从资金到团队到人脉几乎什么都不缺,唯一的掣肘只有自身能力还不够、经验还不够,以及还不够勤勉认真。

在 2025 年年初的时候,那个我一直跟着他干了两年多的红十字会会长调去区委党校当校长了,职级升到了四级调研员,老实说我很不想他离开红会,他走那天我俩通了两个多小时电话,我真可谓是声泪俱下……那段时间整个人都非常郁闷,毕竟当时我以为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不过他去了党校之后把党校的信息化也给我做了,原本联通都设计好方案了,然后被校长全否了,让联通来找我重新做方案后包到联通的总包里>_<。那边因为正在建设新校区,所以预算比较充足,到我这各项加起来有三十来万。同时区红会新来的会长也给我批了一笔预算用于迭代红易通 4.0 版……这些事情叠加起来,导致我的郁闷很快烟消云散了……不光是因为多了项目和钱,也在于我突然意识到领导的轮岗和调任并不是领导离开我了,而是我的关系网开枝散叶了,那我应该高兴才对呀。

而且党校那边省委党校刚好已经投入上千万建成了一套一体化云平台,正在发愁怎么有效应用,他们面临的情况和红会这边是一样的,基层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几乎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完全没有什么自驱力。这次党校的项目就相当于跳过建设阶段,直接跳到了研究怎么用起来的阶段,我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一个省级信息化项目是如何规划并在全省最终落地的(当然也可能落地不了),我所做的方案规划也不包括基本系统的重复开发,而是直接基于省里这套系统以及新校区的智能网联硬件搞中台和 AI 智能体,如果能在党校探索出如何“用起来”的解决之道那自然也可以复用到红会,两个事最终还是一个事。

再来说一下团队的发展。

从 2020 年开始做 WP-China-Yes,我的老搭档李钰林一直陪我到现在,他还把他之前一个同事介绍给我,那是一个很棒的设计师,如果你在微信搜索“滨州市红十字会”公众号,并点击里面的“数字红会”菜单,就能看到我们的作品了,那里面所有的 UI 和图标都是她设计的,我对她非常的满意,包括政府单位的领导们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毕竟领导们看不懂代码怎么写的,但一定看得懂界面好不好看,精不精美。她叫“黄晓琴”,是我碰到的最好的设计师。在 23 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以前参加网络比赛的时候认识的济南一所学校的叫“董嘉龙”的人来沾化和我一起发展,我们当年是对手,他当时拿了全省第一,我连名次都没拿到。他是一个很机灵的人,很有头脑,虽然和我一样比较懒,也是一个很不错的 VUE 前端开发,现在红会那个项目的管理后台就是他写的,与此同时他也有项目管理协调的能力,现在外包项目我都是直接扔给他负责组织开发推进了,给我减轻了很大的压力。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后端,因为我自己是搞后端的,所以说这些年一直很忽视认识后端开发方面的人才,除了这位叫李田林的后端开发外,就只认识“耗子”了,但“耗子”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我们很难在一起共事,像李田林这样又懂 WordPress 开发又懂 GoLang 还有大型项目开发经验的后端实在是难找,这其中最难凑齐的品质是懂 WordPress 开发,毕竟这套框架老实说太小众了,我当时为了蹭各种插件快速开发所以选用 WordPress 框架其实属于是前期便利但给后期埋雷的操作,好在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才帮我把这个雷炸的时间往后延迟了一下,只要挨到资金充足,那大不了整个系统重构。李田林对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体现在架构设计、日志管理、报警机制等方面,让整个程序变得更稳定更可预测,不再是莫名其妙的就不工作了。

以上是项目的核心团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非常好的人属于外包性质,比如非常好的原画师,帮我为沾化区红十字会设计了红娃 IP 形象,这绝对是目前整个中国红十字会系统里面最棒的一套 IP 形象;还有动画师,为红娃设计了一套动画动作;还有耗子,此时此刻正在开发红十字会的 AI 智能体,以及还有其他好多人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会一起创造一个很好的产品,我希望这个产品不光看起来很好,最重要的是能被工作人员用起来,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只要能实现这些目标,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今年我已经 25 了,还有三个月就要过 26 岁的生日了,老实说有点焦虑,焦虑来源于一个稳定可持续的产品线还没建立起来但岁数却先涨起来了,我之前一直说 30 岁之前想财富自由,再过三个月,我就只剩下四年的时间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这三年我接触了哲学,其中最受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我这不是为了政治正确才这样说,实在是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我认为最科学的,它不像唯心论、形而上学这样将事物发展诉诸于玄学,也不像机械唯物论这样片面,而是一套很全面的描述事物本质、事物变化及演进规律的方法,结合毛主席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在一起读受益匪浅。

我有一段时间也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反正最后都会死。但是醒过闷来的时候还是发现其实是没得选,至少要精彩的过完一生吧?如果不努力的往前走,那将会面临很悲惨的事情,往小的说,父母病了我却拿不出钱;将来谈对象了却连礼物都送不起;想去哪玩了,掏掏兜里一个子儿没有……往大了说,看到那些贫困地区挨饿的人,看到医院里因为没钱治病绝望的人,看到那些只因为生错了地方就被剥夺受教育权而一辈子定格的孩子,但凡是一个人也会想帮一把,但帮一把的前提是自己得有能力。所以说无论从小的还是从大的来讲,我都必须只能前进,即为了不让自己变得悲惨,也为了能拉别人一把。

更深层次的讲,遵循人性固有的好奇心,谁不想知道宇宙的终极本质是什么?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些问题如果我有能力的话,哪怕只参与突破一点点也是极大的收获。我甚至觉得,如果能知道整个宇宙以及所有的一切的本质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之后马上死掉也是可以的。

如果我一事无成的话,即便通过游戏甚至毒品等手段强行获取多巴胺,但这一生也终究过的不精彩,浪费了一次宝贵的体验生命、探索未知的机会。

我好怀念 18 岁的时候,那时无论犯了什么错都可以说:“没关系,我还这么小”……

现在只能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项目常见问题

一、SaaS 和无代码开发模式的价值

就红十字这一个部门来讲,SaaS 和无代码开发的价值在于和应用场景结合做出业务系统,为业务系统赋能,实现低成本复制、定制。单拎出来并无价值。

二、如何防止大厂入场

这不用防,相较于这样一个价格承受能力非常低的部门来讲,不如将资源投入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上带来的回报和想象空间大,且我们走无代码的路线低价铺量,最后会形成价格壁垒,后入者必须在价格和质量都呈优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威胁,就大厂数倍、数十倍于我们的研发成本,以及市场较小的规模来看,这不可能。他们最佳的涉足这个市场的方式是作为我们的投资商和渠道商,而不是直接下场竞争。

三、为什么不做高端定制而要走平价路线

高端定制也就是外包,注定只能服务于一小部分有强大付费能力的客户群。只有实现规模化、流程化、平台化并压低成本,才能顾及全部的客户群体,这样才具有大量应用,以形成垄断、壁垒的可能性,积累的经验/平台/方法论才具有复制到其他领域的可能性,这些有效的积累会赋予我们发展的后劲,而不仅仅是赚一笔快钱。

四、技术架构是怎样的

对于系统的横向扩展,走去中心化的多租户 SaaS 系统路线,每个具体应用是独立部署的,开 1 个和开 1 万个的区别就是加服务器。对于业务层面的层级联动,每个应用系统都是一致的、平等的,应用间通过 ID 建立单向联系,实现自下向上逐级汇总流通数据。最终达成基层-区县-地市-省-部,各单位的系统分别部署分别可定制,但五位一体的体系。

五、市场需求是否存在

按目前调研情况看,红十字信息化系统在区县一级几乎空白,市一级部分建成,省一级大部分建成,但受限于资金、技术投入不到位,已有的系统多是处于“凑合能用”的水准上,呈现形式多为简单的表单填报。总会亦有信息化系统,但由各下级部门分别建设,例如救护员培训平台、中华骨髓库、救灾备灾系统等均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各系统间用户体验不一、数据互不流通,用户体验的割裂感严重。反观其他党政口单位大都已实现一网通办效果。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建设红十字会业务的一网通办系统,并引入 SaaS、无代码的理念为其赋能以降低复制、定制、维护成本,使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成本可被接受。

六、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

首先这个项目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在现阶段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讲并不重要。对于团队内部来讲,我们追求的是在年轻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站到最高的平台上,赚取最多的名望、经验,积累最多的资源;对于政府侧的领导们来讲,他们在意的是分别在各自所处层级利用该项目率先实现信息化所带来的政绩、亮点;对于项目孵化阶段的投资商来讲,他们在意的是基础技术的知识产权共享。就目前来看,项目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铺开才最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具体的盈利模式可在路上逐步细化完善,按一般规律来讲,为一个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解决办法,形成了完整的落地方案,且通过模式创新将成本压到极低而目标客户群体又有基本付费能力的情况下盈利是不会存在问题的。

推动红十字会信息化转型的新思路

【该文章是替区红会撰写的稿子,所以并不是以我个人的视角写的】

沾化区红十字会在 2022 年主导开发了“会员管理系统”和“大病救助系统”两个信息化系统,用以与总会已有的信息化系统结合,并通过微信公众号作为总入口,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县级红会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利于本单位工作。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绩,经验做法也得到了各上级红会的报道和认可,但当我们进一步思考,尝试回答“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国红十字系统向信息化转型”的问题时却又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归类为使用体验不佳和经验推广困难两大块。

1. 使用体验不佳

这里主要指各系统间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是各自为政的单个模块,用户体验的割裂感很严重。就比如说群众想同时参与救护员培训和志愿服务,就需要在两个毫不相干的平台分别注册两个账号,并熟悉它们各自的交互逻辑。反观其他党政口的单位则大多实现了“一网通办”的效果——群众只需在一个平台就可办完所有业务。

2. 经验推广困难

这个问题主要是资金缺乏导致的,即便是市面上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其一次性采购+有限的个性化定制+第一年运维的成本也普遍超过 3 万元,地方红会,尤其是区县级红会难以负担。同时这种系统也缺乏灵活性,当有了新的需求时只能签署二期合同,委托开发商进行新一轮开发。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希望为红十字会业务构建“一网通办”的信息化系统,并引入“无代码开发”的理念帮助降低产品复制、定制成本,为经验推广扫清障碍。所谓“无代码开发”指的是让无技术背景的用户也能在开发平台上通过预置的各种组件和用于规划业务逻辑的一套工具,自由的组装成所需的各种业务系统。这种开发方式规避了软件公司的研发费用,使一套信息化系统的成本降低到每年几千元。

研发一套无代码开发平台并基于其建设“一网通办”的红会业务系统的综合成本极高,根据“轻流”等市面上比较成熟的平台的经验看,这通常需要上千万的启动资金,再考虑到后续涉及的推广和应用成本,整件事情需要撬动相当大的资源量级才有可能做到。

为了筹备资源,我们从两个方向努力,一个方向是引入社会风险投资以获得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撑,另一个方向是争取上级领导支持以获得推广和应用机会。核心想法是将整件事情切割为无数个节点,每次筹集的资源刚好够完成一个节点即可,通过高质量完成每个节点的方式不断给予人们信心,并持续宣传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结合历史成绩和已有的资源撬动新的资源、连接新的平台,最终形成合力促成想法的实现以及全国红十字系统的信息化转型。

截至发稿已筹备建设资金200余万元,并从国外引进了无代码开发平台整体建设方案帮助降低研发成本。目前平台的基础功能已初具形态,实现了界面的可视化拖拽,表单的自助制作以及工作流程的自助规划。在世界献血日之际,我们基于平台以无代码方式构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系统”改变了以往需电话、邮件预约的繁琐流程。

下一步我们除了继续推进平台的建设和业务系统的各应用场景开发外,还规划与市级红会联动,在本市范围内开展试点应用工作,实地调研需求,了解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并研究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予以解决。

我们希望能自沾化区向上逐级试点、逐级推广、逐步完善,最终构建县、市、省、部四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各个层级的每个红会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自己可以随意定制做出地方特色、打造地方品牌,而各个系统又基于相同技术标准建造,数据天然互通,所谓形散而神聚。

如果你也对红十字会的信息化工作感兴趣可以通过沾化区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与我们联系,非常期待可以一起深入探讨合作的机会以及交换各自对这件事的思考。

随笔二:关于对待“失败”的态度

应该意识到“失败”是个常态化的东西,它伴随了做事和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应该以淡然的心态允许失败和不及预期的事情发生,做好备案确保失败的代价可接受,以及认真复盘分析原因,再寻找其他的路径,绕开导致失败的那一个点,继续向目标前进。

随笔一:关于做事和发展

对于一个事情,只要看到有理论上搞出很大动静的可能性,那么就值得去做。
不是为了通过一件事就飞黄腾达,而是通过一个事情可以链接其他资源,可以带来新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观察这个世界……
先做出有价值的事情,解决困扰人群的实际问题,机遇和发展应该是随着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就会有的。

如何待人

现在想做点事真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办的,下到一个产品的实现,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个人即便可以全办了也做不到如专才般精湛,上到渠道和资源的积累更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穷人就可以掌握的。

于是必须与其他人合作,这就涉及到如何待人、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了。

目前看,有效人脉的必要基础条件是双方互相需要,在各自发展方向上能形成互补,离开这个基础的交情都是酒肉交情。

对于酒肉交情可以完全随心情而定,开心就好,不做讨论。

有效人脉分两块,一块是处于我上位的长者,他们位高权重,拥有资源、权力、地位,一块是处于我下位和我一起创业的大哥和大姐们,他们都是某一方面的专才,有独到的技能。

对于位高权重的长者,与其交往的基本条件是自身有一个足够出彩的优势点,可以被对方利用上。否则就是点头之交,构不成人脉。

其次要在交往中做到慷慨、真诚以及急人所难,绝不能撒谎、推卸责任以及闪烁其词,尤其是对待长者,毕竟混到那个位置的就没有人是傻子,全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但凡有一点小九九都会被看穿,然后被打上一个“不靠谱”的标签。

最后要肯定长者的优势,并将其挂在嘴边不能吝啬赞美之词,但赞美必须基于事实的前提下真心的夸赞,不能胡编乱造,那样会显得很虚伪。说白了也就是“舔”。但“舔”只能算润滑关系,让自己显得听话、懂事、臣服以及满足长者的虚荣心,绝不可能只靠“舔”来维系一段关系,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优势点。

对于和我一起创业的大哥大姐们,他们在意的是一份希望、一份事业以及一份不错的收入。

我需要将未来前进的道路全部理清楚,规划好,并结合过去取得的成果一起让大哥大姐们看到咱们正在沿着道路前进,虽然不知道最终目的地在哪,但进度肉眼可见。

在这个前提下对待他们必须像对待亲人一样,他们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所有的钱也都分给他们,尤其是起步阶段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能至少让他们的现金收入不输给在公司坐班。

我需要让大哥大姐们相信,我时刻想着他们,护着他们,我的东西就是他们的东西,他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不会欺骗他们、不会辜负他们更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

只有真心实意的待他们并让慷慨大方成为自己的习惯,他们才会真心待我,也才会相信我真的是和他们一起做一份事业,而不是靠画饼忽悠他们冲上去,最后到了分蛋糕的时候再都踢了。

一个团队遇到事情,每个人各怀鬼胎的互相甩锅求自保和大家无所顾虑的只考虑事情的出路,其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稳定的、忠诚的、可靠的以及有能力做出优秀产品的团队一定是一切故事的起点。

最后的最后,商场如战场,对待同行及有竞争关系的人,势必会有势力范围的争夺以及背后的运作,也势必会得罪一批人。我不能因为想做个老好人就放弃眼前的机会,更不能执着于爱恨之念就优柔寡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并承受可能的报复我也还是会果断的去做。最后双方只能是在“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前提下,不撕破脸,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了。

使用 devstack 部署 openstack zed

前言

最近我老师投资了一个教育平台的项目,我需要负责具体的实施,其中包含了线上实训模块,简单来说就是为每个学生开设一台云电脑来完成实训任务并收集成果来评分。这就要求平台具有开设“云电脑”的能力,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云计算集群作为支撑。考虑到这个项目后续大概率会封装成可私有化部署的产品卖给各个学校,所以这个云计算集群也得能本地化部署才行,不能依赖阿里云这样的公有云服务,于是我只能闷头研究下和我的专业相差略远的 openstack 了。

老实说,像 devstack 这种一键安装脚本是不需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录如何使用的,但奈何天朝的网络环境各种的墙,导致这个脚本我跑了好几天,那种每走一步就碰见一个报错的痛苦可能没人会懂。

硬件准备

一台空的 PC、一台 x86 服务器或者一台 VMware 虚拟机都可以。

如果是VMware虚拟机的话记得开启虚拟机处理器的“虚拟化Intel VT-x/EPT 或 AMD-V/RVI(V)”功能。

操作系统

我使用的是 Ubuntu 22.04,这也是截至目前 zed 版官方推荐的操作系统。

添加 opentsack 用户

需要创建一个专门的账号来安装和运行 openstak 服务

sudo useradd -s /bin/bash -d /opt/stack -m stack
sudo chmod +x /opt/stack
echo "stack ALL=(ALL) NOPASSWD: ALL" | sudo tee /etc/sudoers.d/stack
sudo -u stack -i # 切换到刚创建的用户身份上以执行后续操作Code language: PHP (php)

前期准备

网上一些教程会让换掉 Ubuntu 的软件源和 Python 的 PIP 源,但是我并不建议这么搞。第一是官方源目前在国内访问速度非常不错,第二是第三方源会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错误,比如说之前用华为的 PIP 源就会报各种依赖错误。

需要真正解决的网络访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块:

  1. 从 GitHub 拉取仓库
  2. 使用 wget 下载 GitHub 及其他被墙资源

我尝试过很多解决方案,这里就不罗列了,只说一下最根本的方案:为 git 和 wget 分别配置代理。

我采用的是在 PC 机上先使用 ShadowsocksR 配置 SSR 代理(这一块不会配的就百度搜吧),然后在 ShadowsocksR 的“选项设置”中勾选“允许来自局域网的连接”。

之后在服务器上执行以下四条命令让 git 和 wget 命令可以使用 pc 机上配置的代理服务:

git config --global http.proxy 'socks5://192.168.0.197:1080' 
git config --global https.proxy 'socks5//192.168.0.197:1080'
export http_proxy=http://192.168.0.197:1080
export https_proxy=http://192.168.0.197:1080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之后分别进行测试:

wget https://google.com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itepress/wp-china-yesCode language: PHP (php)

这两条命令必须都成功执行才行,否则 devstack 的执行 100% 会报错的,所以说如果测试不通过就回去研究为什么出错吧。

运行 devstack

解决网络问题后事情就很简单了,这里我直接把 openstack 官方的文档大段贴上来。

下载 devstack

git clone https://opendev.org/openstack/devstack
cd devstack
git checkout stable/zed  # 切换为 zed 版Code language: PHP (php)

创建配置文件

在 devstack 目录中创建名为 local.conf 的文件,内容为:

[[local|localrc]]
ADMIN_PASSWORD=管理页面的 admin 密码
DATABASE_PASSWORD=$ADMIN_PASSWORD
RABBIT_PASSWORD=$ADMIN_PASSWORD
SERVICE_PASSWORD=$ADMIN_PASSWORD

# 这里使将来 openstack 的虚拟路由器桥接服务器物理网卡,这样安装后云服务器就可以上网了,并且只需要物理机有一个网卡即可。
PUBLIC_INTERFACE=ens6f0 # 要桥接到的物理机网卡
HOST_IP=192.168.0.242 # 物理的 IP
FLOATING_RANGE=192.168.0.0/24 # 物理机网卡的网段
PUBLIC_NETWORK_GATEWAY=192.168.0.254 # 物理机网卡的网关
Q_FLOATING_ALLOCATION_POOL=start=192.168.0.100,end=192.168.0.200 # 要为云主机分配的地址范围(之所以不全分配是因为网络里还会存在其他设备,为了防止冲突才专门规划出一部分给云主机用)
Code language: PHP (php)

开始安装

./stack.sh

安装完成

安装脚本应当一次性执行成功,成功后会在终端输出类似如下内容:

This is your host IP address: 192.168.0.242
This is your host IPv6 address: ::1
Horizon is now available at http://192.168.0.242/dashboard
Keystone is serving at http://192.168.0.242/identity/
The default users are: admin and demo
The password: 你设置的管理页面的 admin 密码

Services are running under systemd unit file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ttps://docs.openstack.org/devstack/latest/systemd.html

DevStack Version: zed
Change: 211cc4c036b6cb13598b87e6e3bbc3c74538a902 Pin tox<4.0.0 for <=stable/zed branch testing 2022-12-09 02:54:44 +0000
OS Version: Ubuntu 22.04 jammy

2022-12-20 20:28:27.268 | stack.sh completed in 1738 seconds.
Code language: JavaScript (javascript)

切换存储盘

很多服务器系统盘是和磁盘阵列在操作系统内是两块设备,openstack 默认会将系统盘作为存储盘。

想切换存储盘首先需要在新磁盘上创建 LVM 卷组,参见:CentOS 6中创建及管理LVM逻辑卷 – 坏蛋的博客 (ibadboy.net)

之后编辑文件:/etc/cinder/cinder.conf 文件(openstack 卷服务的配置文件)。

将存储后端 lvmdriver-1(默认存储后端)的卷组修改为刚创建的新卷组即可。修改完类似如下:

[lvmdriver-1]
image_volume_cache_enabled = True
volume_clear = zero
lvm_type = auto
target_prefix = iqn.2010-10.org.openstack:
target_port = 3260
target_protocol = iscsi
target_helper = lioadm
volume_group = data # data 就是新创建的卷组,只需要改这一行即可。
volume_driver = cinder.volume.drivers.lvm.LVMVolumeDriver
volume_backend_name = lvmdriver-1

Code language: PHP (php)

之后重启服务器即可生效。

常见问题

物理机重启后无法创建云服务器,一直显示“正在调度中”

该问题是由于 nova(openstack 中负责计算的组件)的部分服务没设置开机自启动导致的。执行以下命令即可:

sudo systemctl start devstack@n-sch.service
sudo systemctl start devstack@n-cpu.service
sudo systemctl enable devstack@n-sch.service
sudo systemctl enable devstack@n-cpu.serviceCode language: CSS (css)

物理机重启后无法连接网络(仅能 ping 通自己,无法 ping 通网关)

这是由于 devstack 在安装时会创建一个桥接网卡 br-ex,但该网卡的 IP 配置信息并未写到网卡配置文件中,所以重启后 IP 丢失,自然网就不通了。

这里以 ubuntu 22.04 为例,编辑文件:/etc/netplan/00-installer-config.yaml,最后效果如下:

# This is the network config written by 'subiquity'
network:
  ethernets:
    eno1:
      dhcp4: false
    eno2:
      dhcp4: false
    ens6f0: # 被桥接的物理网卡,一定要在配置文件中写出来,否则会被禁用。
      dhcp4: false
    ens6f1:
      dhcp4: false
    br-ex:  # 这里是 devstack 创建的桥接网卡,按正常网卡那样配置地址信息即可。
      addresses:
      - 192.168.0.242/24
      routes:
      - to: default
        via: 192.168.0.254
      nameservers:
        addresses:
        - 114.114.114.114
        search: []
    
  version: 2
Code language: PHP (php)

应用网络更改:

sudo netplan apply

现在可以上网了。

中国承受不起俄罗斯战败的代价

最近发现网上有很多的汉奸、走狗、间谍以及各路50万在那宣传诸如”支持乌克兰抵抗侵略者”、”乌克兰在捍卫国家主权”、”俄罗斯侵略者必败”、”我们需要和平”等等的言论,更有甚者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旧账翻出来,劝说人们要谨记俄国不是好东西——它在欧洲扩张完下一个就是中国。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言论都在试图掩盖真正的矛盾。

我认为最底层的矛盾在于中国和俄罗斯崛起的现实需求与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冲突,而美国为了遏制中俄发展所采取的手段才是现如今一切问题的根源。

北约东扩事实上的压缩了俄罗斯的生存空间,俄罗斯开战也只是出于自卫,就好像中国的抗美援朝一样.倘若听之任之,则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一旦俄罗斯战败,伴随着经济制裁和疫情带来的动荡,俄罗斯国内反对普京的势力以及西方的渗透势力会一起作祟,其结果必然是俄罗斯政权颠覆甚至解体。

届时,中国不但要独面北约,甚至有领土被四面合围的风险。

此时,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何谈起?

所以说,中国承担不起俄罗斯战败的代价。

既然开战,就必须要赢。任何支持乌克兰、强调主权独立以及要求俄罗斯撤军的言论都是汉奸走狗的言论——自己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还要去关心他国的主权独立?

况且,就像前面讲的,战争的责任真的完全在俄罗斯吗?难道不是北约把刀子顶在俄罗斯脑门上在先吗?这样逼着别人反击再把侵略的脏水泼过去的手法不可谓不恶心,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可以说当今的所有问题根源都在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如果美国不搞北约军事集团,不挤压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老老实实和平发展,不去耍这些流氓手段,还会有这些问题吗?

至于细数沙俄罪行的那些言论就更加不值得反驳了。难道忘了江东吴狗背刺关羽的事情了吗?和今天你们的剧本岂不是一模一样?

虽然中国政府一再声明不结盟政策,但如果俄罗斯不能速败乌克兰,我估计政府还是会对其进行援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而如果战事旷日持久,以致北约下场,三战一定会开启,我们也会卷入其中。

有时候没得选,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历史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唯有胜利才是出路,任何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都是在慢性自杀。

而如果俄罗斯胜了呢?它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继续在欧洲帮我们吸引火力,此时我们才能说去搞经济建设、去赚小钱钱。

不知不觉间,到了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真没想到会在我有生之年碰上。

补充一下,今天又看见一群人在那满口仁义道德、普世价值。让我想起来狼人杀这款游戏,一开始跟你称兄道弟分化你和你队友,最后等你队友都死光了再呲出来一句:对不起,我是狼人。

精明者充其量只能是暴发户煤老板

时常想起小时候长辈以及那些早熟的同伴所告诉我的:长大了就要带上面具,要变得世故,要学会皮笑肉不笑。

以及过年回家时伙伴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在学校里如何城府又如何与学生会“打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可真是来自一个小市民的精明啊。

我认定的是,如果想有哪怕一丁点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急人所难,诚以待人”。

若是搞的跟半仙一样的神乎其神,或是执着于玩“言语上的艺术”,相信不会有人愿意与之接触。

人与人相处毕竟是长期的过程,骗得了一时,骗得了一世?

又或者,一个刚出社会,有样学样,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学人家去“世故”,在那些饱经世故的长者眼里,怕不也是个笑话。

这些长者手里握住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想要得到照顾,在自身对其有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最基本就得做到真诚,我实在无法想象会有人愿意把资源分享给学生会里耍惯了官威又学的油嘴滑舌的各个部长们。

如果将来我有孩子了,我想我会从小教他要正直、善良、勇敢,虽然短期看也许会吃亏,但一个人的品行养成是长期的过程——如果习惯了做一个精明的市井之人,那么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大方且“糊涂”。

时常想到,在我成年的这个时代里,改革开放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此时想从底层白手起家爬上去,就只能实打实的去拼综合实力。类似我爸爸所信奉的“机会改变命运论”我是从来不看好的。

我不相信有一次两次的机会被抓住或错失了就足以改变我的人生轨迹,我相信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化的工程,应该全方位积累并步步为营,在打下一个基本盘的同时爬上下一个台阶,每个基本盘打下了也就不会掉下去,错失一两个机会也不会影响我,因为既然选择了全面积累、稳扎稳打的道路,也就意味着我的战略迂回空间足够的大,并不会被一两次失败打倒,就好像罗永浩造个锤子没造出来,他去睡天桥了吗?

如果要全面积累,那么个人品行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我能忍受多大的屈辱、我能“糊涂”成什么样,以及我能多大程度上的去“急人所难”,都最终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了我此生能走出去多远。

一辈子很短,我绝不要做一个蝇营狗苟的精明者,我要成事,成大事!

一切应当是可预测的

我觉得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可预测的。而造成不可预测的根本原因是信息偏差。

下面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人们潜意识里觉得“我就是我”,认为自己的意识由自己支配。但本质上讲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大脑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意识取决于产生反应的物质。而物质是可预测的,我们可以知道哪种元素和哪种元素之间融合会产生何种反应。

也就是说,“我”并不是“我”。我的想法,只是化学反应罢了,这些化学反应,受到此时此刻的变量影响必然会产生,而不由我主。

综上可知,人类当前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物理化学反应在主导,是反应导致人们做出一个决定,而决定产生了后果,当我们掌握了期间所有演算公式时,我们将可以在知道初始变量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出事件的结果,这将会是一个逻辑关系。

由此向前联想:人类当今所获得的一切成就都可以推到当年第一个走出非洲的猿人的大脑中产生的某些反应,是这个反应致使它做出了这个决定,而它的决定则产生了后续的一系列后果。

再向前推:第一个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组成第一个生物的分子团是如何聚集的?他们或许来自四面八方,也可能来自外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分子一定都有他们各自的来源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之所以会聚集于此也是受了“因”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准确的复刻这个“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重复触发这一演变过程。

再向前推到极点:宇宙大爆炸时。如果我们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的所有初始变量,以及每一种物质的所有化学物理反应所产生变化的机制,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的演算来推导出所有的一切了。

之所以我们现在做不到,就是因为前面说的“信息偏差”。我们既不知道宇宙大爆炸时的所有变量信息,也不知道其中所有物质的变化机理,所以我们无法完美预测这一切。

这就好像玩类似《钢铁雄心》这类即时战略游戏,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可以从容自若的掌控一个虚拟的国家,但现实世界中掌控一个国家并不容易。

我觉得根本原因除了游戏对现实来讲缩略了很多东西外,更重要的是游戏中把所有类似稳定度、财政、军队这类的信息都具象化为了直观的数字,1就是1,2就是2。而现实中的国家则比这复杂得多,就比如二战时国军广为诟病的吃空饷问题,老蒋根本不知道他手里究竟有多少兵,因为虚报太多。这些虚假的数据最终影响了决策,从而导致现实中对事物的预测经常发生偏差。

人的一生轨迹从一开始便已注定。只不过因为我们还不能掌握所有信息以至于对此进行精准计算,于是这留给了我们希望以及无限的遐想空间。

正确的废话

有时候发现能正常交流的人实在是不好找,大部分人探讨事情是不会联络上下文和外部环境的,于是就会说一些在短期内或理论上无比正确,但联系到所面临的实际处境却又接近于废话的话。

举个例子,就是关于二战史的一系列探讨。

有人说:德国对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灭绝的政策是树敌的行为,甚至连一开始亲德的乌克兰都给逼成亲苏了。德国应该善待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这样道义上没有瑕疵又可以获得大量人力。

还有人说:德国应该先整合占领区资源再进攻苏联,这样才能多一份胜算。

也有人说:德国应该集中兵力一举拿下莫斯科,而不是南下分兵基辅,这样才能一举击垮苏联。

单看以上三个观点,可以发现他们说的都是无比的正确,单从文字和文字展现的逻辑上看,找不到一点破绽。但这三个观点都是典型的前面讲的“不联系上下文和外部环境”而做出的看似正确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和建议毫无价值。以下列举一些外部环境因素来简要说明上述三条建议不可行的原因。

对于建议一:纳粹党发家靠的就是种族主义,煽动仇恨、转移矛盾,况且犹太人的资金也是纳粹经费的重要来源,让纳粹善待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这根本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对于建议二:苏德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级的,时间站在苏联一边,而不是德国。如果德国在38年就打下了欧洲,那么我相信38年希特勒就会趁着苏联刚完成大清洗就直接发起进攻,而不是再等一等,等着整合占领区。况且苏联已经在1940年逼迫罗马尼亚吐出了比萨拉比亚等地区,而罗马尼亚作为德国的石油来源,可谓是底线所在,有理由相信当苏联从大清洗中恢复过来并完成新一轮扩军后会主动向德国发起进攻(大概率在1943年,也就是说德国也没时间整合占领区)。届时,德国不可能抵挡苏联的钢铁洪流。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其实只有一条路:趁他虚要他命,早下手为王,晚下手遭殃。

对于建议三:下面贴的是一张基辅会展前的东线战略地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苏联在乌克兰是存在一个很大的突出的,这直接威胁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况且不谈这一层,就单说德国糟糕的后勤补给都很难让德国能比历史上更早的发起莫斯科会战。更何况莫斯科丢了苏联就投了吗?未必,恐怕要打到乌拉尔山脉才能彻底干趴苏联。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非是他老人家剥夺这些人讲话的权力,而是这些人所讲的废话和给出的废建议,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让问题复杂化,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严重的影响交流的效率。如果再掺上一丝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藉此对他人的贬低,则效果更是奇佳。

所以我觉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前,稍微了解一下事物的背景和彼时周遭的外部环境再下结论不迟。急于表现而不加调查便想当然的给出的建议很多时候只能算废话,虽然单从字面理解可能会无比正确。这就好像逢人便劝:你要善良。

我觉得这篇文章并不是预示着我是一个油盐不进,一条路走到天黑的“不可说服者”。

我觉得我还是很讲道理的,我会把我观点连原因带结果成体系的讲出来,同时我也非常渴望有效的交流,但很多时候的交流是无效的,能收获到的只有对方因想当然的给了很多废建议而萌发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所给我造成的不适。

为什么会坚信自己肯定会成功?

以前经常听到一个观点:成功属于胆大的人(非原话,但意思相近)

我以前觉得老板勇于承担风险,所以他享受高额的回报,这或许是一种“胆大”的体现?

但现在我的看法变了。这本质上不是“胆大”,而是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经过推理后他才认为他一定会成功,于是他才敢于投入资源去实现想法。

没错,我现在认为成功是可预期的,是一种大概率事件,而失败则应该是和不可控的自然灾难一样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之所以创业失败率如此之高,我觉得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真的看清前方的路,而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就上路了。这种赌博就完全是碰运气了,而具体化到做事业这件事上,运气成分所起的作用基本可以按0%来算,因为事态瞬息万变,一次运气好,能十次都好吗?所以这些抱着“赌一把”以及靠运气的人是100%会死在半路的。

这些人成功拉高了创业失败率。至于缺人脉、缺经验,所有这些都是没准备好且没看清就上路所产生的实际病症而已。

而那些创业成功的,除了从鸡生蛋蛋生鸡开始一步一步积累的外,但凡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长远布局的,一定是见识和思维上远超常人的,而不存在运气成分。

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所以我觉得,认清自己手中的牌、明确的知道行业的痛点以及能看清当前的局势,就能基于这些在引入对人性和世界运作的基本规则的思考后经过一环套一环的推理来勾画出未来的蓝图,以及通往这一蓝图的路,所有大的因素应当在设想阶段就考虑到,其他细节可以起步后再解决。

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后就一定不会失败,唯一导致失败的可能是:天灾、政策突变、人为的数据丢失、某一竞争对手迅速崛起等小概率的异常事件。

于是,呼应了开头所说的:“成功是可预期的”。我们可以在早期推理阶段就预示到一定会成功,这样当面对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不符合逻辑呀,一定是出现了某些意外情况导致的”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觉得“我真不行”,于是我们就会有勇气继续走下去以探索清楚挫折背后的成因,并在更正这段曲线后继续沿着既定线路前进。这里的勇气也就不是因为胆大,而是因为对事态发展有明确的预期。

即便不幸,碰到了小概率事件,往往也不至于就深陷牢狱或就此殒命,我们还应该有大把机会可以尝试。

将整个维度拓展到人的一生后,在几十年的跨度里,一两次失败所浪费的数年时间也可以弱化为前面所说的“直线中的一段曲线”,只要更正就好了。一次两次不幸运,三次四次也会?不可能的,这就和不可能纯靠运气成功一样,我们同样不会单纯因为运气而一直失败。

所以,综上所述,成功是一种必然,是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出来的可预期的必然。

WordPress在中国为何不温不火?

这篇文章主要是梳理下我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我个人觉得有下面几个核心问题。

一、中国的大环境并没有为GPL的开源模式做好准备

这一问题是国情和大环境所致的,短期内没有改善的可能。

其具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下两点:

1、本土生态资源匮乏

wordpress.org的应用市场强制只能上架GPL应用,这导致中国的开发者不得不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对于没有流量积累的小开发则将举步维艰。

开发者的匮乏直接引发了恶性循环:没开发者->没生态资源->用户因此而排斥->没开发者。

幸好WordPress有丰富的全球生态为我们补血,这才能在生态这一环多少进行一些弥补,这也才没让WordPress在中国很快凋零。

2、中文翻译匮乏

极少有公司愿意付出成本让自己的雇员带薪翻译WordPress生态资源。

这些生态资源几乎都是靠某些插件的用户因为自己用到了所以才会去顺手翻译,而对于文档这种自己用不到的东西则完全没动力翻译。同时我们统计,目前wordpress.org上的插件和主题的汉化率仅为7.8%,仍有高达400余万条原文等待翻译。

二、WordPress错过了中国以微信互联网为代表的公众号、小程序体系

这一问题比应用市场更加无解。

因为wordpress.org是不可能为了中国这1%的用户专门为此提供支持的。这不是坏不坏的问题,而是投入和产出比严重失衡。

未来PC端网页整体市场占有量会越来越低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传统APP在中国因为小程序的异军突起而干扰了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而WordPress的用户群恰好也是中小企业。于是对于WordPress来说,通过APP来拥抱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几乎是死路。只有小程序和公众号才是唯一通往移动化的可能。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之前很多人说我做 litepress.cn 这个项目无非是为了流量,也有人说我如此大肆宣传,其心叵测。说的其实有道理,我确实是为了我自己为先,我完全可以承认这些。

但是仔细想想,你们会不会也对别人要求的太高了?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可能的探索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机会,以铺开我前进的路。我不会花大量时间做纯“利他”的事情,除非是我举手之劳。我是个连别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上班”都极度反感的人。除开小时候在工地打了几天暑假工外,我至今没坐过一天班。我绝不会把我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任何无实际意义或追求短期利益的事情上。

我觉得我的人生只有头30年是有效的,过了30,若冲不开阶级壁垒,则此生便定格于此。我,将终生作为人类社会底层渺小的一份子,我心中有任何想实现的东西,我都无能力实现,也就只能想想。我想我临死前必会为此懊恼,空来人世一次,匆匆而过,束手束脚毫无作为,可悲可叹。

然后我已经猜到有人会说我“太现实”了,是个很可怕的人。这时候让我们再搬出儿时学过的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人这短短的一生终将会失去,如狗苟之辈贪生怕死是又窝囊又无实际意义,如此不痛快的活着只为守护虚无缥缈的生命,是何道理?

又比如就拿利益来说,如果我总是过河拆桥,我总是忘恩负义,那别人将对我敬而远之,我的理想又将如何实现?难道凭自己我自己去鸡生蛋、蛋生鸡吗?不,这样我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可以。我必须通过与他人交换资源,借力打力的方式才可以在30-21=9年内冲开阶级壁垒。

我想,正是因为我明确的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才会为此尽力维护每一个与我有交集的人的利益,所以我才是可靠的。若是行事风格随脾气好坏而定,亦或是仅凭喜好及一时冲动,那便真是让人体会“伴君如伴虎”般的捉摸不定。

于是我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好”都是有目的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我多了这一层思考,所以我才意识到有一个强大的规则力量约束着我必须好好对待每一个人,若我对规则置之不理,则反噬的将会是我自己。但若是因我打了这些“小九九”便断言我是个“小人”,那岂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思想?

甭管我是怎么想的,多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

总结一句话:凡事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我毕业了

作为一个极致的垃圾差生,我上了两遍中专,直到最近我周老师打电话问我毕业证还要不要了,我才意识到我正式成为社会人儿了。

回想起来这十几年读书的经历,我是真真的觉得学校不适合我。我甚至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学校单在知识层面能带给我什么。所以,竞赛换来的省内春考本科免试的机会也放弃了,因为感觉去再念这四年除了浪费时间外对我就没啥实际影响了。

从初中开始,我就是要么在老师讲桌旁,要么在最后守着垃圾桶。这倒也惬意,尤其是坐在后面的时候,我可以随意翻弄我感兴趣的计算机相关的书籍。

我对学校的厌恶来自于教条的死板。为什么这么多科目每一样都要学?亦或是,为什么我只能学课本上出现的东西?更本质的讲——这真的是学习吗?我觉得求知应该来自一个人最原始的欲望,应该在这个欲望的驱使下去探索知识,而不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被规定几点几分必须做什么,如此这般的填鸭式教学,令我深恶痛绝。

可能有的人会反驳:学校就是要给我打好基础理论知识,而基础理论想系统全面的灌输就必然枯燥。

这完全就是诡辩嘛。学习应该以一个兴趣为切入点,然后为达到这个目标,不断的,有目的的去了解涉及的周边知识,逐渐深挖,最终形成体系,而不是甭管有用的没用的全死记硬背安排上,这样的效率低到令人发指。

到底什么是学有所成?究竟是能把IP转二进制心算的精准无比、把计算机存储的定义倒背如流,还是通过初步的广泛了解后,能将知识成体系的串联并灵活的利用文献资料和工具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学校会告诉我,全都背下来才是学有所成。但我知道这是胡扯,所以我发自内心的抵抗,我拒绝如此做无用功。

如今的教育模式,源自于当初的新中国扫盲运动。来自苏联的填鸭式教学法对于羸弱的新中国来讲是当时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所以才被采纳,而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出众的实际教学效果。随着中国物质逐渐丰富,教育资源普及,填鸭式教学必然会被取代,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也倡导了好多年了。所以大可不必为填鸭式教学鸣不平——它若真的好,还会提倡素质教育吗?

也许对于一个无父辈积累的我来说,失去了大学这个土壤,我会错过和很多有趣的人,也会错过很多机会。

但是不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这么大,岂能没有我的一席之地?

这些年,喷我的人,我一双手已经数不过来了。有人说我异想天开,还有人说我格局小、视野狭隘,也有的人说我幼稚、无知、什么都不懂。

但,我不想过多的解释,我知道很多事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证明其价值,虽千万人吾往矣。